地图搜店 | 3G版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首页
本地资讯
求职招聘
房产频道
同城交易
微分享
苏纶不了情
[ 编辑:张家界信息 | 时间:2015-11-12 09:24:42 | 浏览:604次 | 来源:姑苏晚报 | 作者:阿坤 ]

 来到人民桥南堍的苏纶场,经过几年的修建,这里新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,让人看出它的建筑式样,似乎是承袭了苏纶厂老底子有些房子的样子,有些显现了民国建筑的一些味道。
  不过这些建筑,大多是苏纶厂在2004年破产后,由地块拍卖单位陆续兴建的。只过去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,在原来苏纶厂的旧址上,已经形成了一个偌大的谓之“苏纶场”的建筑群。而真正的原来苏纶厂的老房子并没有多少,如今遗存的物料间仓库、小洋楼,能算上是民国建筑外,还有几幢女工宿舍、工人俱乐部,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,现在用作大卖场的“家乐福”超市,是原先的一个织布车间,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建造的。
  似乎一夜之间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。
  在“苏纶场”开工的日子里,住在附近或者不住在附近的有些苏纶人,尤其是有些老工人,他们对苏纶厂的一草一木有着难以割断的感情,时不时会情不自禁地来到运河边,隔着围栏,张望留存在心中的苏纶厂。或者站在人民桥上,眺望日夜灯火通明的施工现场。“家乐福”北面濒临的运河边,如今岸边饰以绿树花草假山,远处的瑞光塔、吴门桥倒映在清碧的河水中,场景显得甚是秀丽和闲适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,这里可不是这样的。如今宽敞的盘门路,那时还叫二马路。在马路靠河边的一带,有些苏纶工人就在那里私自盖起了一间间的房子,住了几十户人家。他们从家里到厂里上班,也就是隔了一条马路。那个时候,还没有“违章建筑”一说。苏纶厂的许多工人,在苏纶厂的周围或附近,私自搭建“住宅小区”,有的规模并不小,后来都成了“事实居住户”。
  给苏州人印象颇深的是,人一走到苏纶厂的不远处,就能听到从车间里传出来的上千台织机发出的“嘭嘭嘭”声响,整天响个不停,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,“分贝”会显得更响一些。当时住地厂对面的人家,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有节奏的声响,丝毫不影响他们休息与睡眠。
  后来盘门路改造,他们搬迁到其它地方去了。他们再也听不到那种“机杼声”了,反而显得有些惆怅和空寂,感觉到在生活中似乎失掉了些什么。失掉了些什么呢?他们也说不清楚。
  沿着运河向西走不远,这里应该就是苏纶厂的码头。那时候,码头上总是一派繁忙的景象,许多满载货物的船只停泊在那里,等待着装卸。很久以前,仓库工人都是推着“老虎车”将货物运进送出,有上百米的距离。后来大约在解放前的几年,厂里修建了一条铁轨,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,而且提高了运送效率。苏纶厂倒闭后,这条百来米的铁轨就闲置起来,曾经洗尽了时间铅华,被岁月磨砺得锃光发亮的铁轨,后来被起出后,像两条僵死的蚯蚓,被丢弃在杂乱的工地上,之后就不见了它的踪影,如被一阵风吹散一般。
  就是这样的一条铁轨,对于苏纶人来说,它不只运载着苏纶的货物,也运载着苏纶人的希望和憧憬,它是苏纶遗存的实物,有着值得珍藏的意义。如今,这条百米长的铁轨早已不复存在。可惜了。
  如今,“苏纶场”已具雏形,许多新建筑拔地而起。有些苏纶人时常会来这里走走看看。看什么呢?无非是对以前苏纶厂的辨认,追寻一些过去的记忆。那些曾经的车间,如今没有了踪影,但那些曾经在三尺车弄里匆忙跑巡回的女工的身影,连同她们的欢声笑语,却仿佛没有消失,如同电影一样回放在脑海里。
  想起那时在苏纶上三班的女工,也是自豪的。做了夜班和早班的女工,总觉得每天清晨的太阳是为她们而升起,金色的阳光多么明媚。上中班的女工,即使是刮风下雨天,也总有一盏亲人点燃的灯,照亮着她们回家的路。对于苏纶的记忆太多,不管有些记忆是单独的,还是许多的记忆是重叠的,但都是一种对苏纶的不了情。
  

分享到:
】 【打印繁体】 【投稿】 【关闭】【评论】 【返回顶部
[上一篇]“仙水”风波 [下一篇]我心安处
评论
称呼:
验 证 码:
内容:
相关栏目
热门文章
最新文章
推荐文章